看了教學型臺式核磁共振儀的用戶又看了
虛擬號將在 180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
原理:原子核攜帶電荷,當原子核自旋時,核自旋會產生一個磁矩。此時若提供一個外加磁場,則自旋磁矩會裂分成與磁場方向一致(低能量)和與磁場方向相反(高能量),兩個方向的分布會因外加磁場的磁場強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進而在與磁場方向一致的方向產生磁化矢量。此時在與磁化矢量垂直的方向施加與原子核進動頻率(Larmor頻率)相同的脈沖(Pulse B1),使原子核獲得能量(原子核的進動頻率由外加磁場強度和原子核本身性質決定)而翻轉。當脈沖結束后,磁化矢量受到地磁場的作用,會使得偏移的磁化矢量以地磁場為軸做進動(Precession)。由于弛豫(Relaxation)而逐漸恢復到平衡態(tài)(地磁場方向),磁化矢量趨于零。而原子核從激發(fā)狀態(tài)回到基態(tài),圍繞外加磁場進動。此運動的磁化矢量所產生的交變磁場被一個感應線圈記錄下來。此感應信號被稱為自由感應衰減曲線(Free Induction Decay)信號。將FID信號經由傅里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ation)后,即得到核磁共振頻譜信號。
應用:
實例一:磁旋比測量與地磁場強度的測量
由于核磁共振的共振頻率與外加磁場成正比,因此可以在不同的磁場強度下記錄樣品原子核在不同磁場下的共振頻率并作圖。經由線性作圖得到斜率與截距,分析出樣品原子核的磁旋比【斜率】和地球磁場強度【截距】。右圖為水樣品在不同磁場下的磁共振頻率,因為f=Y*(Bcoil+Bearth)。因此,由斜率可得旋磁比為4.253KHz/G,而將截距除以斜率可以得到地球磁場強度為0.417G。
實例二:J-耦合常數的測定
J-耦合常數是指受到鄰近原子核自旋的相互作用而導致信號的裂分,與外加磁場之大小無關。當一個原子核自旋所產生的微小磁場會影響到鄰近原子核而有了J-耦合常數信號,其裂分所產生之信號間距會受到原子核之間的化學鍵數量影響,而化學鍵數決定了分裂的峰與峰的頻率差,其差值稱為耦合常數(Coupling constants)。本范例的樣品是三甲基磷酸﹝(CH3)3PO﹞,其結構式如下圖所示,由于31P與1H之間的相互作用,氫核磁共振譜發(fā)生裂分。 因為兩者原子核自旋方向可為同向或反向,所以裂分成兩個能態(tài)。下圖為1.13 Gauss下所測得的NMR FID數據以及經過傅里葉轉換后得到的頻譜。
可以從頻譜中清楚地看出,其NMR值有兩個且相隔的頻率為11.09Hz即可得到其耦合常數
特點說明:
基本參數: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