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課題組、華盛頓州立大學Yong Wang課題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Bruce C. Gates課題組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劉景月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志發(fā)表了題為“Functional CeOx nanoglues for robust atomically dispersed catalysts”的文章。該工作報道了一種“納米島”限域的原子級分散催化劑,突破了傳統(tǒng)催化劑活性和穩(wěn)定性的矛盾。在該研究中,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李旭特任副研究員是第一作者。在多相催化中,原子級分散的金屬催化劑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特性、最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勻的活性位點,而備受關注。然而,高度分散的金屬原子或因高表面能而移動團聚,穩(wěn)定性差;或因與載體作用過強而固定不動,導致活性位點鈍化。因此,如何獲取“動而不聚”的金屬活性位點,從而打破催化劑活性和穩(wěn)定性的對立矛盾,一直是催化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之一。鑒于此,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納米島”型催化劑,即活性金屬原子被隔離在“島”上,可在各自的“島”內移動但跨“島”遷移受阻,進而實現原子的動態(tài)限域穩(wěn)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選取恰當的材料分別用作“納米島”和載體。金屬原子與“納米島”的作用力需遠強于它與載體的作用力,否則易離開各自的“納米島”。因此,研究人員在設計的模型催化劑中選取和金屬作用強的氧化物作為“島”(例如氧化鈰),作用弱的氧化物作為支撐“島”的載體(例如氧化硅)。其次,為了高效地分隔金屬原子,“島”需要有足夠高的密度和足夠小的尺寸。傳統(tǒng)的制備方法(例如固液混合浸漬法等)容易造成“島”的尺寸過大且不均勻。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溶液相靜電吸附的合成方法(圖1),首先將高密度的鈰原子附著在氧化硅表面,隨后使其自下而上受控團聚為僅2納米的孤立“島”(圖2)。圖1. 氧化鈰“納米島”穩(wěn)定鉑原子催化劑的合成過程示意圖。
圖2. 負載在氧化硅上的氧化鈰“納米島”的結構表征。隨后的難點在于將金屬原子準確地放置在“納米島”上。為此,研究人員再次借助液相靜電吸附法,并巧妙的利用零電點原理,使氧化鈰島和氧化硅載體表面分別帶上相反電荷。由于異性電荷相互吸引的作用,負電性的鉑前驅體只會被選擇性地吸附在帶正電的氧化鈰“納米島”上,而不會在帶負電的氧化硅載體上,從而實現了鉑原子的擇位生長。由于小尺寸“納米島”的吸附面積有限,通過控制鉑前驅體濃度,就可以實現平均每個“島”上不超過一個鉑原子的目標(圖3)。
穩(wěn)定性研究表明,氧化鈰“納米島”上的鉑原子可以抵抗高達600攝氏度的空氣煅燒。特別地,鉑原子在高溫下的氫氣氛圍中只會限定在“島”內移動,不會跨“島”團聚,實現了活性位點的“動而不聚”。經此活化后的催化劑,在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應的速率提升兩個數量級并兼具高穩(wěn)定性(圖4)。
圖4. 負載鉑原子的“納米島”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測試。這一工作為突破催化劑活性和穩(wěn)定性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未來,通過選擇特定材料的載體、“納米島”和活性金屬原子,有望將該“納米島”類型催化劑應用于不同的催化反應。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JW-BK200C比表面及孔徑測試儀配置1torr/0.1torr高精度小量程傳感器,及10-8Pa渦輪分子泵,適合分子篩、催化劑、活性炭等多微孔樣品的超微孔分析。
精微高博(JWGB)成立于2004年,推出中國第一臺靜態(tài)容量法氮吸附儀JW-RB,被譽為“中國氮吸附儀的開拓者”。19年來已發(fā)展為集研發(fā)、制造、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è),專業(yè)從事于靜態(tài)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儀、動態(tài)比表面積測定儀、蒸汽吸附儀、競爭吸附儀、化學吸附儀、微反應裝置、真密度儀等材料表征設備的研究。是中國材料表征儀器的領先制造商,產品銷售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致力于向全球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易用性、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