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wǎng)訊 他與電結緣于對光的追求,然后奮不顧身投入到電池領域,3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他的電池人生源于興趣,久于責任;他就是2017年中國科學院新晉院士——陳軍。
簡介:
陳軍,無機化學家。南開大學教授。1967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縣。1989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1999年在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xiàn)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先進能源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領域專家,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一支手電筒埋下興趣的種子
新能源電池是目前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在信息通訊、電動汽車、智能電網(wǎng)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陳軍院士在這一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陳軍院士的電池人生竟始于一支小小的手電筒。
陳軍院士出生于1967年安徽的一個農(nóng)村,那時候中國的發(fā)電水平較低,農(nóng)村用電還比較困難。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用手電筒照明。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小小的手電筒卻引起了陳軍院士的濃厚興趣。為何輕輕一按就能亮起來?這在幼年的陳軍院士心中埋下了興趣的種子。
不顧冷門,選擇電池研究
1985年,陳軍院士如愿以償?shù)谋荒祥_大學化學系錄取。在選擇研究方向時,陳軍院士作為少數(shù)的學生黨員之一帶頭選擇了電池方向。盡管當時電池研究還是個冷門,極少數(shù)有同學選擇這個方向。但是陳軍院士卻對電池研究充滿了興趣,所以選擇研究電池方向,開啟自己的電池人生。在之后的30余年中,陳軍院士不論是學習、出國深造,還是工作,都將電池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辛勤耕耘電池人生
2002年,陳軍院士從日本回國,然后加入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投身于祖國新能源電池的研究中。陳軍院士和他的團隊開展能量高效儲存與轉化探索研究,在新型氫、鋰、鎂電池的研究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他提出了“室溫-氧化還原-轉晶”新合成方法,室溫合成出穩(wěn)定的導電納米尖晶石CoMn2O4,替代了貴金屬鉑電極,應用于可充電金屬鋰、鋅空氣電池。提出電極微納化可改善多電子電極反應活性和結構穩(wěn)定性的設想,經(jīng)大量實驗制備了可充鋰、鈉、鎂電池的微納多級結構電極,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為降低電池電極材料成本及解決電池燃燒爆炸提供了新思路。發(fā)表SCI收錄論文290余篇,其中一篇在國際學術界被引用達400次之多,并且大部分由歐美科學家引用。
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是陳軍院士3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陳軍院士戲稱他的生活為“電池人生”。他早出晚歸泡在實驗室里,電池研究是陳院士的主要生活,他的人生也如電池般不斷充電積累能量,然后用于研究電池。
始于興趣,久于責任
很多人覺得陳軍院士的電池人生十分枯燥。但他自己卻甘之如飲。如果說陳院士選擇電池方向源于小時候的興趣,那么推動他研究電池領域長達30多年,并還在繼續(xù)下去的還有責任感。陳軍院士說:新能源在國家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每想到此,我就感到責任特別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