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wǎng)訊 在過去的2015年,中國鈦白粉市場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鈦白粉價格持續(xù)下滑,硫酸法鈦白粉價格甚至已跌破中國大部分中小型鈦白粉企業(yè)的生產成本線。良性生存,“去量提質”是中國每一個鈦白粉企業(yè)無法回避的發(fā)展之道。氯化法鈦白粉技術突破已成為中國鈦白粉企業(yè)的迫切出路,然而,氯化法鈦白粉技術卻被國際化工巨頭長期壟斷,我國在實施氯化法鈦白粉項目時頻遭碰壁。近期,河南佰利聯(lián)公司在上馬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時,再次遭遇挫折。
近期,德國鈦康就佰利聯(lián)單方面解約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遞交申請,請求裁決公司支付逾3189萬元費用。但佰利聯(lián)表示解約是因為從鈦康所引進的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沒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產出一噸合格氯化法鈦白粉。佰利聯(lián)此前向鈦康發(fā)出通知書,單方面宣布解除合同,并拒絕支付尾款。
在全球,鈦白粉的生產目前只有硫酸法和氯化法兩種工藝技術,但兩者所生產的成品價格卻相差好幾千(每噸)。硫酸法鈦白粉不僅價值低,而且用途狹窄。目前鈦白粉主要應用于生產涂料(約60%),其中汽車漆、外墻涂料等,只能用氯化法鈦白粉,而耐候性較差的內墻涂料才用硫酸法產品。
早在2014年,中國鈦白粉的產量已躍升全球第一,但尷尬的是這些產品卻大多采用落后的硫酸法工藝生產,氯化法鈦白粉產能占比僅約占全國鈦白粉總產能的7%,而在全球,此占比為60%。
雖然目前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發(fā)展坎坷,但其實中國氯化法鈦白粉技術的探索之路卻早已開始。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就已經建設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工藝裝置。錦州鈦業(yè)作為目前最成熟的氯化法鈦白粉生產者之一,在1989年即已建設有1.5萬噸氯化法鈦白粉裝置。
即便探索較早,但是目前能夠能正式生產氯化法鈦白粉的企業(yè)只有四家——錦州鈦業(yè)、漯河興茂、云南新立、河南佰利聯(lián)。其中云南新立與河南佰利聯(lián)都是依靠引進德國鈦康生產工藝,在引進過程中,投資巨大,且都不能按時達標達量生產,最終都與德國鈦康“不歡而散”。云南新立在引入德國鈦康生產工藝過程中,累計投資逾20億,但在2013年公司宣告試車失敗,此后獨自研發(fā)并完成。錦州鈦業(yè)依靠90年代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fā),目前擁有國內運行較好的氯化法生產線。而漯河興茂則主要依靠自主研發(fā),部分設備與技術采用烏克蘭與歐洲技術。據(jù)了解,漯河興茂已完整掌握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工藝技術體系,擁有多項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
2015年12月30日,攀鋼釩鈦發(fā)布公告稱將投資1.1億元新建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并預計將于2016年12月底建成投入試運行。如果運行順利,我國將又多一條自主研發(fā)的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
從中國氯化法鈦白粉探索前進的道路上可以看出,在主要技術被國外壟斷的情況下,僅僅依靠通過向咨詢技術公司引進技術是不夠的,但卻是被需要的。通過向國外技術咨詢公司引進生產工藝,雖然會存在生產技術不夠系統(tǒng)等問題,但關鍵技術與關鍵工藝是能夠借鑒的。在鈦白粉行業(yè)亟需轉型升級的階段,僅僅依靠獨自研發(fā),或僅僅依靠單獨引進都不是很好的解決辦法。行業(yè)抱團,技術也要抱團,借鑒吸收各自在氯化法鈦白粉生產上所獲得的經驗,突破關鍵技術,國內鈦白粉企業(yè)應協(xié)力合作,資源共享,合作研發(fā),抱團走出困境。技術南墻壁壘厚,在行業(yè)亟需升級轉型的情況下,破壁人不應是某一個企業(yè),更應是整個行業(yè)。